第554章 失败的蒸汽船、流贼艰难_我有虫洞去明末
笔趣阁 > 我有虫洞去明末 > 第554章 失败的蒸汽船、流贼艰难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54章 失败的蒸汽船、流贼艰难

  铁甲舰也不要想了,铁厂能生产板甲,但是根本生产不出船用的大块板材,这和锅炉的要求还不一样。

  锅炉的厚一点安全,船用铁板要求太多,铁厂的技术人员论证过后,确定做不出来。

  勉强做出来也没法驱动,就是不装任何武备,船帆也带不动,太沉重了。

  与其考虑铁甲舰,不如给船体包上铜皮有建设性。

  这次新的三艘“致远”级,就在船底包上了铜皮,能有效的延缓船蛆和海中附着生物。

  这三艘新舰入役后,原本的战舰将轮流回来保养,和包上铜皮。

  好吧!面对满脸惭愧的柳维康,汪鹏很不好意思。

  自己的想当然,不但干扰了蒸汽动力组的科研进度,还影响了他们的信心。

  汪鹏把所有技术人员召集起来,跟大家诚恳道歉,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,这次失败的责任他全部承担。

  通过这次的蒸汽明轮船考验,也让徒弟们更加直观的清楚蒸汽机的广阔前景,也触发了很多的思路和灵感。

  虽然没有成功,速度极其慢,没达到预想效果,但是毕竟船动了,只要蒸汽机功率更大,更稳定,更轻,蒸汽船就不是梦。

  所有资料保留,蒸汽机上岸后,调拨给船厂充当动力。连那艘实验船都予以妥善保管,等待下一次新的实验。

  柳维康在师父的鼓励和期盼下,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,返回沈阳基地。再次投入蒸汽机的升级和改造中,还是回到蒸汽机车的开发上。

  唉!汪鹏自己也是悻悻然的回到汉城,老老实实的和大伙儿一起,开始忙内政事务。

  ……

  崇祯皇帝今年的日子整体来说还不错,往年最头疼的辽西防线,今年一片祥和。

  最关键的是一年就四百多万两的财政收入,每年光辽东就要三百多万两,年年赤字,挖东墙补西墙。

  (这指的是收到的银两,不含其他的实物,其他税收的物资价值远超这笔钱)

  今年好了,辽东没事了,孙阁老出马,又重新核准了兵员,一下子砍掉一半,只要一百多万两。

  霍!这可就一下子让财政收入多了将近二百万两,可了不得,唉,也就想想而已,辽东都平了。

  辽饷还怎么收,都收了11年了,收税的官员自己都看不下去,说老百姓已经易子而食了。

  不收又舍不得,还是周延儒这个首辅有办法,辽饷被人深恶痛绝,必须要停掉。

  但是现在不是要剿灭流寇嘛,这个剿饷还是要征一点的,征多少,征辽饷一半吧。

  老百姓毕竟少交了一半钱粮,要骂就骂流寇吧!

  ……

  随着辽东湾大凌河畔,原广宁右屯地基上建的“东北大市场”开业,从锦州到山海关一线,原本肃杀的雄关,现在人来人往,商队络绎不绝。

  起始之地的山海关口的吴家,与辽东最近的锦州祖家,以他们为首的这些辽西将门,收过路费都收到手软。

  辽西的兵头们也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,无论是提供仓库还是开个客栈赚点小钱,都搞得红红火火。

  今年朝廷最害怕,消减一半钱粮后的闹饷,一次都没发生过,当然这也是孙承宗孙阁老这尊大佛坐镇的结果。

  辽西将门原来担心,一旦建奴灭亡,这些将门就会被良弓藏、走狗烹的惨事居然没有发生。

  朝廷对他们的赚钱门路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孙阁老笑纳了自己那一份常例后,也没干扰他们发财。

  但是每一个大军头、小军头都被私下喊到督师府里详谈过。赚钱没事,但是精兵必须保持战备,这些军头也是深以为然。

  没了精锐的战兵,他们算个屁啊。

  各个军头也是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家丁换装,有了钱,也保证三天一小练,五天一大练。

  普通的兵卒,该去种地的种地,该去做工的做工,整个辽西,居然也保留了一支,战斗力很不错的精锐部队。

  表面一片祥和之下,是大明对辽东深深的忌惮。

  ……

  今年的辽饷正式停止了,大明百姓没来得及欢呼,又开征了“剿饷”。

  大明百姓多能忍啊,甚至觉得皇帝还算不错,毕竟交了十几年,从今年开始少了一半的辽饷。

  要知道朝廷收一文,层层加码下来,百姓就要交百文,少一半可不少钱呢。

  小冰河时代的威力越来越狠,关中、秦晋大地哀鸿遍野。

  从今年三月二十八,流寇侵犯山西开始,

  四月二十八,流贼攻陷蒲县。

  六月初五,流贼王嘉胤攻陷府谷,米脂人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聚众响应,自称“八大王”。

  米脂人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,投奔他舅舅高迎祥的队伍,当了“闯将”。

  大明朝廷不再像原有的历史上,捉襟见肘,拆东墙补西墙,把仅有的精兵两边调,一会打建奴、一会儿去剿流贼。

  硬是把尚能用上的机动兵力活活拖垮,这个时空的流贼生存的极其艰难,大明被汪鹏续上了一大口血。

  此消彼长之下,原本在京畿保卫战中,大量被击溃的官军四散后,很多加入流贼,让量变形成质变的事情并未发生。

  在孙阁老的妥善调度下,除了正月里延绥、甘肃兵败西逃,与流寇会合外。其他的官军在建奴老家被抄,胜利在望的心理下,都挺过来了。

  从贼不是好从的,这不是一个人的事,是一大家子还能不能吃上口安生饭的大事。

  不逼到绝路,一般的人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。

  所以流贼们只能四处流窜,为什么说是流贼而不是用起义军来形容?

  如果说刚开始的白水王二还是出于死中求活,为了不被活活饿死揭竿而起,算是农民起义军。

  最后真正成为一方势力的都不是农民出身,王嘉胤是定边镇逃兵,张献忠是延绥镇是边兵、李自成先是银川驿卒下岗,后在甘肃甘州边军任把总。

  《平寇志》给流寇的组成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:“一乱民、一驿卒、一饥黎、一难氓”。

  或许为了顾及大明朝最后的颜面,又或是其他原因。

  书中少划分了最关键、也是最先掀起反抗大旗的那一群人——边军。

  陕西是流寇最先起家的地方,在陕西最先对大明朝发难的正是驻守边关的边军。

  什么曹操、紫金梁、射塌天、扫地王这些人,烧杀抢掠,根本成不了大事。

  毕竟现在是崇祯三年,不是崇祯十三年,相对而言元气还在,大明朝廷威信还在,当朝堂把目光从建奴转移到流寇身上,他们的日子就难熬了。

  原本粮饷是问题,但是现在去掉辽东的大头,各地勤王的官军纷纷回去镇守,没有像历史上那样,大批的加入流贼。

  故此,缺兵少将,装备低劣的流民军,哪里吃得消官军的打杀。

  官军几百个武装到牙齿的家丁,撵着几千流民军跑,真不是笑话。

  披甲人和不披甲就是两个概念。

  满天飞、郝临庵、刘道江、独行狼、李都司等几大巨头,埋伏了数万精兵要伏击曹文诏。

  结果曹文诏中了埋伏一点都不惧怕,反而是一个人举着长矛来回冲锋。

  上万伏兵没放在眼里,完全是骄横的亡命徒作风,

  明军士气大受鼓舞,最后反而是伏击者被杀的尸横遍野。

  就是仗着甲厚盔硬,箭射不穿,刀砍不伤,不披甲试试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bb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bb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