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0章 他乡遇故知,师兄上门_我有虫洞去明末
笔趣阁 > 我有虫洞去明末 > 第340章 他乡遇故知,师兄上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0章 他乡遇故知,师兄上门

  大明崇祯二年六月初二,烈日炎炎,皮岛上几百亩小麦田里,穆诚带着草帽正和弟兄们一起割麦子。

  东北军再次大调整,现在穆诚不再担任苏堡团团长,改任军事情报部东北军情分局局长,中校军衔,这次和平接收东江镇,穆诚立了大功,原来的辽东情报处升级成副局级单位。

  穆诚原来的下属在整编时,按照他们本人的意愿,有的调入军队,有的调入自治政府,只留了两百多精锐,按总部要求分为建奴处、萌古处、辽西处三个有针对性的部门,相关人手都已经想方设法混入目标,发展下线,有电报机这种惊世骇俗的神器,对于情报系统来说就是如虎添翼,藐视所有对手。

  东北军情分局的总部驻地就在皮岛,用的就是毛帅之前的帅府,现在岛上只有一支五百人的武装后勤兵和其家眷,因为是当年东江镇的帅府驻地,所以相关的建筑很齐全,也省了很多事,收拾一下,添加点设备就可以投入使用。

  岛上的几百亩麦田,还是当时皮岛的守军种的,还有几十亩的菜地也是郁郁葱葱。

  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,穆诚是主动带着分局机关文职和留守的行动队人员,一起帮着后勤兵们收麦子,大帅说过,任何时候不要忘本,我们的队伍,来自百姓,不但要守护百姓,还要为百姓服务,不要把自己当成官老爷,高高在上。要深入到百姓中,同呼吸共命运,军民之间就是鱼和水的关系。

  更何况现在军民比例这么高,家家户户都有在东北军或是红武军服役的家人,最少也有一人在武装后勤部队的服役。东北自治政府可以说是全民皆兵,连女子都有自己的组织,也都按期接受军事训练,学会打手铳。

  紧邻的棒国,也有同样的军情单位,棒国军情分局驻地在耽罗岛,局长是鹏大帅原来的棒语翻译官梁峰。

  上次到宣州堡总部开会时,鹏大帅介绍过,高高瘦瘦,很精神的小伙,刚结婚不久,据说老婆很漂亮。

  穆诚毫不羡慕,因为他也快了,小翠现在也在辽东,在宣州堡红武学校当老师,那个挡在他身前,直面黑洞洞铳口,吓得全身发抖,依然一步不退的身影,深深的烙印在当年那个年轻的小道士心头。明年她就16了!嘿嘿嘿!

  “局座!”

  记住网址

  远远的跑来一名战士,大声的喊道,

  “办公室有人找你,说是你的师兄。”

  局座是鹏大帅给穆诚颁发勋章时的一句戏言,结果大伙儿都当了真,从上到下都就这么叫了。

  “师兄?”

  穆诚直起腰来,把右手的长镰刀换到左手,右手用脖子上的麻布毛巾擦了一下满脸的汗水,腌的眼睛有点刺痛。

  “他说没说姓什么?”

  “好像姓邝,南方口音,俺听的应该是邝。老大你也正好回去歇歇,剩下的活,俺们一会儿就干完。”

  小战士接过穆诚手里的镰刀,弯下腰熟练的割起麦子来,都是穷苦人出身,农活不要太利落。

  穆诚把头上的草帽扣在小战士头上,自己飞快的跑向军情局驻地,心都快蹦出来了,是大师兄!一定是大师兄!

  大师兄邝著银是福建人,家里原来是小海商,专门跑棒国和倭国的航线,和很多闽商一样都是合股一艘福船起家,曾经也是红红火火,后来遇到倭寇,其实就是明人海匪雇佣的,才倭国破落武士团伙,船被夺,人杀光。

  这个家十几年赚的钱,除去赔货款,还要赔伙计水手的抚恤,邝家母也是倔强厚道人,情愿倾家荡产,也不愿被人戳脊梁骨,至此家道中落。

  大哥邝著金不服气,不顾母亲强烈反对,再次把所剩无几的积蓄投入海贸,结果海船又遭了风浪,尸骨无存。

  孤儿寡母只能变卖了全部家产,投奔在江南的远房的亲戚。路上其母染病不治,同行的数人起了恶念,想弄死邝著银,吞了他家不多的一些银两,海商子弟都从小学过拳脚功夫,年仅十岁的邝著银,凭着一把匕首和几个成年恶徒奋力周旋。

  幸运的是遇到了下山游历的师父马真人,发现苗头果断出手,救了他的命,又帮他择地安葬了其母。

  马真人看其孤独一人,年纪又不大,骨骼清奇,是学武的材料,就收为弟子,道号“清海”一路云游,指点武艺,教导行走江湖禁忌。

  邝著银学艺刻苦,又有根基,出师之后行走江湖,也是行侠仗义,除了剑术超群,还擅长解毒。在江南武林也闯下偌大名声,江湖人称“逍遥剑”

  后来穆诚拜师成为关门弟子时,大多数时间,都是大师兄代师传艺,在穆诚眼里,大师兄真的是亦师亦兄。

  之前他们分别后,大师兄一直在南方历练,穆诚在家服侍母亲时,大师兄还来看望过,亲手配制昂贵的补药献上。

  这一别已经两年未见了,怎么不让人欣喜若狂。

  “大师兄!哈哈!大师兄!”

  一路飞奔跑到军情局办公室的穆诚,看见坐在会客室里,一身海商打扮,由办公室主任陪着喝茶消暑的邝著银。

  穆诚还没进门就开始大呼小叫,平时严肃认真,不苟言笑,武艺高强的局座形象,在下属面前瞬间坍塌,这才意识到,局座也才19岁。

  邝著银也是大喜,起身迎了上去,二人把臂大笑,都是百感交集,不像现代时空千里万里,都有专门的交通工具,最快的一日就到。

  古代每次出远门都是历险,一不小心就着了道,或者染了病,无声无息的死在犄角旮旯。找都没地方找去,很多人都是一次分开就是永别。

  所以古代的送别诗都是情深意长,那真的是知己二人,挥手告别之时,都清楚可能这一生就此不再相见,所以心潮起伏。

  好友异地相遇是非常难得的喜事,古代人生四大喜中,能把“他乡遇故知,”和“久旱逢甘霖,洞房花烛夜、金榜题名时,”这三大喜相提并论,可不是故作夸张,现代人是体会不到的那种爆炸式的喜悦之情。

  师兄弟原本就相处的极为亲密,相比穆诚那个唯唯诺诺的亲大哥、刻薄的嫂子,大师兄才是自己的好兄长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bb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bb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